养老在北京|节日守护,日常暖心!上门照料让独居老人不孤单
发布日期:2025-02-09 15:51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字体:  打印本页  

鼓励上门提供老年助餐、助浴、助洁、助行、助医、助急等多样化服务,更好满足居家照护服务需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中,围绕居家养老,明确提出“六助”举措。

在北京,不少街道社区的高龄、孤寡、空巢老人等特殊群体,早已被纳入重点关怀名单之中。节日期间的巡访慰问、日常走心的点滴照料,随机庞杂,又何止于这“六助”。

探视送物 穿街走巷间的温情传递

几箱鸡蛋、牛奶,几桶花生油,几袋大米……停好车,清源街道老年协会“00后”社工胡朕域跑进跑出,将后备箱装得满满当当。收拾完毕,他招呼着已经退休的居民志愿者王贵云,一起出发继续对辖区重点服务老人进行探视。

创建九年来,清源街道老年协会从辖区56位失独老人起步,渐渐将孤寡未婚、子女不在身边或不负赡养责任等困难老人都纳入服务范畴,扩充至目前80余位照护对象。穿街走巷的入户探视,早已是协会社工们年复一年的日常。正逢佳节,大伙儿特意为老人备了沉甸甸的年礼,打从节前就在忙碌奔波。

“符阿姨,我们来了!”敲开房门,一位老人动作略有迟缓,忙着将人往屋里迎。符阿姨已经79岁,患有冠心病、糖尿病等,见有人探视非常高兴,亲热地拉起王贵云的手。“阿姨,给您拿点儿鸡蛋、油,还有大米”,胡朕域弯腰将物品一件件放好。王贵云接话,“还有福字和对联,送福,福到!”

赶到下一户邱阿姨家时,老人正在收拾卫生。儿子患有精神残疾,有时需要住院治疗,家中便只有邱阿姨自己。“辛苦你们了,拿这么多东西来!”见胡朕域忙碌,老人细声细语地道谢。

安置停当,王贵云又“变”出一条红围巾。原来今年是邱阿姨的本命年,老年协会特意为她多准备了件礼物。“给您围上看看”,王贵云边说边为老人系好围巾,并递上一只毛绒小蛇。“您不是属小龙嘛,还有个玩偶送给您!”摩挲着围巾,老人有些惊喜,“真好,这么软乎,难为你们想着!”

回到老年协会院里,另一位居民志愿者耿素艳正在小厨房忙着包饺子、蒸馒头,这是打从前一天起开始准备的大工程。“像这些面食,储存方便、热一热就能吃。我们不分什么年节,做好了就挨家送。”她指指外面忙碌的几位年轻社工,“这些孩子们都会,有空就帮我们一起做,给老人备上吃的,大家也能稍微放心些。”

代办应急 “无人可找”下的求助对象

在老年协会社工们忙碌的同时,向北十几公里外,白纸坊街道里仁街社区的老龄专干金毅,翻看了一下备忘录,“该是帮齐阿姨取钱的日子了。”他叫上同事吕可心,熟门熟路去往老人家中。

90岁高龄的齐阿姨,大儿子已经去世,小儿子不在身边。老人患有慢阻肺,一活动就会出现气短的症状,以往还能依靠小推车缓慢行走,后来摔伤了腿,行动更是不便。日常采买都由养老驿站代采,金毅则每月一次,专程替老人去银行办理业务,已持续了一年多。

敲开房门,齐阿姨已经找出办理业务的“专用布袋”。虽然身体不好,她头脑却很清晰,一项一项地交代,“养老金的卡有过节补贴、老年卡有高龄补贴、存单要将利息取出,剩下的再转存……”金毅也是驾轻就熟,将齐阿姨的身份证、老年卡、银行卡、存单等一一核对,并请老人在代办业务委托书上签字。

将各项物品妥善收好,金毅和小吕骑上电动车去往银行。取号、排队、办业务……半个多小时后,又风风火火赶回来。“这是利息、这是存单、这是养老卡、身份证、这是您这个月的养老金……”他一项项将钱款、证件摆在老人面前。“人多吧?耽误你们好些工夫,太谢谢了!”老人很动情,“你们办的都是积德行善的事儿,真不是语言能表达出来的。”

“齐阿姨行动不便又没有手机,有时候我还会帮她交电费、电话费,这是老人对我们的信任,并不觉得麻烦。”告别齐阿姨,金毅和小吕继续向小区深处走去。住在平房的乔叔叔,孩子们都不在北京,94岁的他患有帕金森综合征,老伴独自照顾愈发吃力。大约半年前,金毅承担起为老人挂号、开药的任务,也是约好了今天办理。进得屋来,乔叔叔的老伴已将需开药物列成单子,连同医保卡共同交给金毅。

为免老人着急,两名社工加快行动,到医院后熟练地取号、候诊、开药、拿药,待将药品和医保卡送回,时间已临近中午。而像这样的代办事项,包括临时应急,大家早都习以为常。当老人不知找谁,或“无人可找”时,社区往往就是他们唯一的求助对象。“乔叔叔去年腿突然肿了,他老伴就请我们帮忙办理住院调养。联系了辖区驿站,大伙儿一块把老人抬上车送去医院。还有位居民腰摔坏了,做完手术也是我们帮忙用担架抬到楼上家里的。”

关怀响应 亲情化管理个性化服务

“和老人打交道不容易,他们很需要别人的关心,但又经常用坚硬的‘壳’将自己包裹起来。”作为“兜底”机构,清源街道老年协会照料的是辖区调研摸底后,所有反馈汇总的高龄独居及困境老人。协会会长栗书平坦言,这些老人比较警惕,不愿与人交往,甚至很多人都不接陌生电话。

退休前,栗书平做了多年兴华园社区书记,刚一退休,便担负起创办老年协会的重任。“我们没有什么技巧,始终坚持的就是亲情化管理,个性化服务。”例如,有的老人在探视时,起先只将门打开一条小缝,工作人员就一次次去,赢得对方信任。有的老人经常不接电话,称“打电话不得要钱吗”,工作人员还自掏腰包给他充话费。

“不光这些老人,他们的左邻右舍、小区保安等,我们都会接触,叮嘱大家照看着点儿,万一有事帮着联系我们。”去年国庆期间,93岁的林阿姨突发急性腹泻,就是邻居帮忙联系了老年协会,大伙儿将老人紧急送医,并安排了住院。

成立至今九年,善良已经成为整个组织的底色。“不断有老人加入、离去,这些困境老人,是不能‘推’出去,必须要管的。”栗书平回忆,有的老人感慨,如果不是工作人员探望,自己能一星期不讲话。有的老人说,自己一辈子没过过生日,没人记得。“送老人的花,过了几年变成干花,都不舍得扔,我们看到确实觉得很受触动。协会的孩子们能够发自内心地付出关爱,老人也逐渐对我们敞开心扉。”

里仁街社区书记何健介绍,目前辖区有20余位重点照料对象,属于无自救能力人群。社工会精准对接,随时响应,做好日常生活保障。针对保障对象的用火用电安全等,也会定期上门走访、评估,排查消防隐患。

按照网格划分,社区结合老人需求,每月发放一次养老探访关爱服务包。里面或是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或是抽纸、洗发水等生活用品,还有创可贴、碘伏棉球等家庭常备医用品。社区还联合养老驿站、为不方便做饭的老人提供送餐服务;联合社区医院等单位,若行动不便的老人身体不适,会第一时间请医护人员入户为老人检查。此外,广泛对接周边商户,成立“商户联盟”,对老人的理发、购物等需求,社工在群里发布,商户及时响应。

除了社区关怀,邻里互助也蔚然成风。原本就相熟的老人结成“对子”,通过晚上合起窗帘、早上拉开窗帘这一“暗号”,确认空巢独居老人的平安。“后期我们在这种简单的约定基础上,添加了深化的养老互助。平时有事老人可以互相帮助,解决不了的随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