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政动态>动态要闻
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决赛一等奖!北京代表队郭曼婷:人生陪伴者
发布日期:2024-07-08 16:09:44 来源: 《中国民政》杂志
【字体: 】    打印本页  

  5月29日至31日,南京国际博览中心飘起了一抹民政蓝,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在这里举办。本次大赛共设置养老护理员、公墓管理员、遗体火化师、假肢装配工、矫形器装配工5个赛项,来自全国的32支参赛队伍、307名参赛选手站上决赛舞台。经过3天激烈角逐,北京代表队斩获佳绩,其中:

  ● 郭曼婷以全国第一名的总成绩斩获矫形器装配工赛项桂冠;

  ● 吴冲获得遗体火化师赛项一等奖;

  ● 王烁获得养老护理员赛项三等奖;

  ● 李松、解乐乐获得假肢装配工赛项优胜奖;

  ● 杨洪宇、冯江涛获优秀教练员称号;

  ● 北京市民政局获优秀组织奖。

今天,让我们走近一等奖获得者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

郭曼婷

一起倾听她的故事~

  郭曼婷:人生陪伴者

△ 郭曼婷获得大赛矫形器装配工赛项一等奖

  郭曼婷正和一位女子低声说话,女子的推车中端坐着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孩子的注意力完全被手机播放的动画片吸引了。孩子患有脑瘫,无法行走。“以后有可能会走吗?”面对提问,郭曼婷轻声说“可能性很小”。  

  2008年,郭曼婷报考了首都医科大学。那一年,医生们深入汶川地震灾区救死扶伤的身影,让她对医生这个职业充满了敬意,一心想学医。就这样,她进入了假肢矫形工程专业,这是全国最早开展的假肢矫形领域本科教育。  

  大三到医院实习时,郭曼婷的心理落差来了。当初学医,她期待的是这样一个画面:躺在床上的病人,恢复健康,轻快地走出医院,奔向美好生活。但现在,她要面对的是截瘫、偏瘫、脑瘫、截肢患者,虽然没有手术中血肉模糊的场面,但健全健康的躯体不再。“截肢患者还可以通过穿戴假肢,走着出去。但我们接诊的更多是孩子,他无法享受正常的娱乐。数年如一日在医院做康复训练,上学之前几乎是在医院里度过的,上学后的寒暑假也是在医院里度过的。孩子父母至少要有一个人长期陪着他,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这不是一时的病痛,而是被改变的人生,每每想到这里,郭曼婷会感到悲伤。  

  无法治愈、不能改变,这是患者的困境,也是郭曼婷的困境。但是,无法治愈能否缓解,不能改变能否改善,这是患者努力的方向,也是郭曼婷努力的方向。  

  大学毕业后,郭曼婷留在实习单位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假肢矫形中心,成为一名矫形器师。那几年,她的精力都在技术上,如何精湛技术、提高速度。“神经损伤后,如果第一时间做康复治疗和矫正器的介入,可以帮助患者站立行走。首先,能缓解患者肌力萎缩,延缓变形时间;其次,患者的心肺功能、排便等都会好一些;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一个人能站能走,他的心情心态是不同的。”有位患者是一名老师,通过矫形器的辅助她能站立起来。她开心地告诉郭曼婷:“我终于能站着给孩子们上一节课了。”  

  对于不同类型疾病,矫形器的作用不同,有些改善没那么明显。郭曼婷不可避免地又生出挫败感,家长也不可避免地更加焦虑了,而家长的情绪直接关乎孩子的治疗情况。为此,她自学了心理学,想为孩子家长的情绪找个出口。  

  女儿出生后,郭曼婷更能理解小患者的家长了。“之前做矫形器,我更多考虑专业,如何最符合力学原理、对线原理。后来,家长觉得孩子使用起来不方便,我会从细节一点点摸索,想办法在矫正器当中加入多种元素,适合不同的生活场景。比如,加个小插件,方便孩子走路,上厕所需要坐下时,可以把小插件卸掉。”  

  十几年相处,小患者和郭曼婷已成为彼此的陪伴者。“我大三实习时认识的孩子,都已经考上大学了。”“有个孩子特别自律,为了控制体重把三餐分成四餐、五餐。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很多孩子在家不穿矫正器,导致变形加重,不得不手术。但他控制得很好,只进展了一点,我们通过矫正器再次矫正,避免了一次手术。”“还有个小女孩,我和她妈妈通电话时,她就和我女儿聊几句,她来北京还会给我女儿带玩具。”……人生没有固定式,但需陪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