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公开>执行公开
北京市民政局2023年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2024-01-05 21:27 来源: 办公室
【字体:  打印本页  

  2023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市民政局以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为主线,扎实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围绕服务保障新时代首都发展,聚焦1项市重要民生实事、32项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和委局年度重点工作,主动担当、积极攻坚,深化养老、殡葬、社会组织等重点领域改革攻坚,持续推进业务工作规范化和基层党建规范化建设,全面加强安全管理,各项工作任务有力有序推进,圆满完成了年度任务。具体情况如下:

  一、养老服务体系改革创新全面推进

  将养老工作作为“一号工程”,主动担当作为,集中优势力量,大力推动理念转变和体系重塑。一是出台养老服务一揽子政策文件。集中出台《关于完善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等“1+6”政策文件,召开全市推进会议和新闻发布会,推动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全面优化调整。二是开展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试点。按照“培育一类主体、构建两种模式、实现全面覆盖”的总体思路,积极在西城区广内街道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创新试点,有效解决800多个家庭的失能老人居家照护问题,目前正通过“揭榜挂帅”形式在城六区推广。三是完善养老服务供给。制定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工作方案,部署推进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群众身边的服务设施实现新增长,新建养老家庭照护床位5702张,新增养老助餐点243个,新建农村邻里互助养老服务点232个。举办首届北京养老服务行业发展四季青论坛,上线北京养老服务网,实现养老服务“一网通查”。四是加强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开展养老机构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建立“6+4”综合监管工作模式,深入开展“养老服务监管效能提升年”活动,在全国率先推行养老服务合同网签。五是推进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制定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开展护理员职业技能大赛,完善职业技能评价体系。印发《北京市养老志愿服务“京彩时光”工作规范(试行)》,加强养老志愿服务工作。

  二、殡葬领域综合治理取得重大突破

  一是强化服务保障能力。从加强设施建设、推进生态安葬、规范行业秩序等方面,全面补短板、强功能。二是加强殡葬综合监管。联合开展全市殡仪服务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依法打击非法殡仪服务,加强殡葬领域综合监管。三是着力强化公益属性。推出殡葬“放心办”服务,开发上线殡葬服务预约平台,编印包括全市殡仪馆信息和丧事办理流程的《民政服务全知道》便民手册。四是优化服务供给,实施市属殡仪馆综合改造提升工程。五是圆满完成“乙类乙管”后首个清明祭扫服务保障。

  三、基本民生保障力度持续加强

  一是提升社会救助水平。全市低保标准调整至每人每月1395元,低收入家庭认定标准调整至2420元。开展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精准救助帮扶,建立受灾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快速通道。二是加强儿童福利保障。修订实施《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全市建成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98家,困境儿童保障标准调高至每人每月2650元。三是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依托市残疾人“两项补贴”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主动服务预警”,全面推广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四是稳妥推进接济救助管理、征地超转人员保障工作,切实保障特殊困难群体。

  四、社会治理主体培育管理不断深化

  一是加强和规范社会组织管理。积极主动研究制订《关于党建引领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印发《北京市社会组织信用监管办法(试行)》,明确加强社会组织事前、事中、事后监管的具体措施,创新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方式。二是有效发挥社会组织作用。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服务国家战略、推动首都发展、创新基层治理等各项工作。在密云区开展社会组织组团式参与乡村振兴,动员引导129家社会组织围绕养老、教育等领域开展项目128个,聚集社会资金696万元。三是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印发《首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2023年—2025年)》《北京市基层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设指导细则》,提升社工能力素质,促进基层社会工作服务体系规范化发展。四是规范志愿服务管理。研究制定《北京市志愿服务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印发《北京市志愿服务协议书(示范文本)》,进一步规范志愿服务活动。

  五、基层治理能力有效提升

  一是夯实基层治理基础。完成30个街道(乡镇)协商试点、120个社区议事厅协商示范点和100个楼门院(村组)治理示范点建设,农村议事厅覆盖率达到85%。扩充招聘社区工作者,夯实社区治理基础。面向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和优秀社区工作者定向招聘事业编制人员,畅通职业发展通道。二是深化基层减负工作。制定印发《关于规范社区和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的实施方案》《社区和村级组织工作准入管理办法(试行)》等一揽子政策文件,在全国率先实施一体推进社区和村级组织减负工作。三是提升社区服务能力。统筹整合社会建设和民政领域基层服务站点。全市建成社会工作服务平台2186个,区级实现全覆盖,街乡覆盖率达到89.2%。推进143个3000户以上大型社区规模优化调整,开展110个社区服务空间开放式建设示范点、30个村级综合服务能力提升试点、30个“社区之家”规范化建设示范点、30个生活垃圾分类社区动员发动试点建设工作。举办北京市第五届“社区邻里节”。四是持续推进“京民通”社区治理信息化项目,30个社区试点工作已全面铺开,深化数据赋能基层治理。五是加强行政区划工作。稳慎有序推进基层行政区划调整,扎实开展全市行政区域界线详图编制工作,完成京冀线界桩和部分区级界桩更换工作。

  六、基本社会服务不断优化

  一是提升婚姻登记服务水平。开展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工作,共受理跨省业务超2.8万件。加强婚姻登记机关规范化建设,新增2家5A级婚姻登记机关,婚姻家庭辅导室覆盖率达100%。上线婚育一件事集成办理平台。二是发展慈善捐赠和福利彩票事业。新建15家街道(乡镇)慈善工作站,新增慈善信托事项备案37单,总规模累计达8.58亿元。规范福利彩票管理销售,全年共销售福利彩票51.6亿元。同时,在防汛救灾和恢复重建中,做好捐赠工作组工作,强化捐赠款物规范管理和统筹调度。三是扎实推进见义勇为工作。全年依法确认见义勇为行为24人,持续做好见义勇为人员关心关爱工作。四是积极开展社会心理服务。推动社会心理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研究,开展各类社会心理科普及心理工作队伍能力提升专题培训。

  七、社会建设统筹协调持续深化

  一是持续加强社会建设统筹协调。组织召开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协商民主和社会体制改革专项小组会议,推动全市社会建设重点任务和社会体制改革事项落实。组织开展市、区“七有”“五性”监测评价和街道(乡镇)“五性”大数据评价分析工作并加强结果运用。完成“十四五”时期社会治理规划和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工作。二是深化社区党建工作。推动党的组织体系从社区向小区、向楼门(院)等自治单元延伸,做实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机制。三是强化社会组织党建引领。深入开展社会组织党组织规范化建设,积极推进党员属地化管理,加强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安全稳定工作。四是推进京津冀民政事业协同发展。牵头召开协同发展第七次联席会议,签署“1+N”系列合作协议。建立京津冀养老协同专题工作组机制。推动殡葬服务、社会救助等领域务实合作。

  2024年,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对标对表党中央、市委市政府、民政部对民政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以机构改革为契机,以信息化为驱动,以规范化为基础,以专业化为支撑,不断推动首都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4年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