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公开>执行公开
北京市民政局关于2017年度绩效管理工作自查的报告
发布日期:2018-01-10 00:00 来源: 办公室
【字体:  打印本页  


2017年,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北京民政要在全国干得最好”的指示要求,圆满完成了年度绩效任务。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今年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也是首都民政事业改革发展全面推进的重要一年。一年来,北京市民政局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深入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坚持把方向、谋大事、抓党建、保平安,恪尽职守、勇于担责、主动作为,团结带领广大干部职工,强力转作风、惠民生、兜底线、建机制,推动首都民政深层次跨越式发展。同时,把握民政从严治党的特殊重要性,强化落实新型民政安全观,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二、主要工作

市民政局承担市政府年度绩效任务47项。其中包括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11项、重要民生实事4项、京津冀协同发展2项及市人大代表议案和市政协委员提案。目前,1项绩效任务暂缓实施,其他46项已全部完成。

(一)落实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情况

一是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掀起高潮。市民政局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头等大事、首要政治任务。精心制定《市民政局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工作方案》,专题召开动员部署大会,对全系统全覆盖多层次无死角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出总体安排。及时编印《党的十九大关于民政民生工作内容摘编》手册,确保干部职工人手一册。坚持领导干部先学一步,局级领导带头聆听总书记所作大会报告,结合实际学报告、读原文、谈体会,带头深入基层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聚焦民政领域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带头深入基层单位实地开展调研,梳理制约民政发展的关键问题。坚持与十九大报告关于民生民政决策部署对标对表,着眼于补短板、促发展、惠民生,深入研究新时代民政工作的总体思路、重大举措。抓好党员领导干部“关键少数”,分三期开展全局系统处级干部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政治轮训,分系统开展科级干部政治培训,确保党的十九大精神在民政系统落地见效。

二是养老服务供给改革加快推进。市民政局将养老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及时科学综合应对原则,深化“三边四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出台实施《街道(乡镇)养老照料中心建设资助和运营管理办法》,印发《北京市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建设规划》,新建社区养老服务驿站230家,超额完成任务。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出台《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进一步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降低准入门槛,更大力度调动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投入。加强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开展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制定加强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整治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启动养老服务行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推进助餐、助洁、助浴等重点领域标准制定。深化养老服务单位诚信体系建设,夯实信用监管和市场选择的基础。补齐养老服务短板。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出台《基层公办养老机构建设资助工作实施办法》,推进可持续运营、释放发展活力。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建立薪酬待遇体系,开展养老护理职业发展体系改革试点,畅通职业发展通道。推进医养结合,建立健全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上门提供医疗服务制度。

三是社会救助体系日益健全。坚守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底线,按照“提标、扩面、增效”的总体思路,全面推行精准救助、精细管理。改革社会救助体制。出台实施《关于成立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指导中心开展精准救助试点的意见》,统筹政策、整合资源,推进建立市区街三级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指导中心,构建三级协调联动工作格局。加大“救急难”力度,设立全市统一救助热线,健全“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机制。统筹政府购买服务资金,试点开展政府购买精准救助服务,推行一户一策一档,实现因人施策、分类施保。完善政策制度体系。研究制定《北京市社会救助实施办法》及配套文件。出台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实施办法,实现城乡特困人员供养制度标准统一。调整社会救助标准。城乡低保标准从家庭月人均800元调整为900元,城乡低收入家庭认定标准从家庭月人均1050元调整为1410元,居于全国领先地位。加大医疗救助力度,门诊救助、住院救助、重大疾病救助比例分别上调10%,全年救助封顶线上调50%,全力确保弱有所扶。完善防灾减灾与应急救助体系。研究制定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推进建立市、区、街三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深入社区广泛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演练,加快实现从重视灾后救助向降低灾害风险转变。

四是社会福利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把握适度普惠方向,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福利制度、拓展覆盖人群。加快构建残疾人福利制度框架。重点推进残疾人政策保障、设施供给、专业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发展残疾人服务业和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制定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实施意见。推进实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实施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联合开展“合力监护、相伴成长”专项行动,确保全市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得到妥善监护照料。探索基层儿童服务体系创新,推进设立专兼职儿童福利督导员,加快儿童服务体系向基层延伸。统筹政策制定,研究扩大老年人优待范围,加快推进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福利体系一体化建设。

五是街道社区改革全面提速。坚持从城市管理、城市运行基础支撑的高度,统筹谋划基层治理工作。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制定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制度,率先发布全国第一部《社区管理与服务规范》地方性标准,制定实施《北京市社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政府、市场、社会、社区多方发力的总体思路更加清晰。创新基层治理方式。统一全市村居换届选举时间相关工作取得进展。全面推进“参与型”城乡社区协商,制定《北京市社区议事厅指导规程(试行)》。深入推进社区减负增效,建立社区准入制度,完善社区工作清单,推进回归自治功能。出台《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实施意见》,推进建立布局合理、管理规范、服务完善、充满活力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加强农村社区建设。积极推进我市全国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和示范创建工作。联合制定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党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工作政策文件,联合出台《关于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的工作方案》,形成了村务监督委员建设的制度化安排。全面开展软弱涣散村整治,规模化开展村主任培训,农村社区建设全面推进。

六是社会组织改革取得突破。坚持壮大主体和完善体系同步推进,全面深化社会组织管理改革。贯彻落实中央意见,以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出台我市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实施意见,明确放管并重总体思路,形成了改革的总体安排。出台《关于社会组织孵化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推进建立市、区、街三级社会组织培育孵化体系。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区级层面脱钩试点工作全面展开。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成立行业协会商会综合党委,统筹脱钩后的行业协会商会以及直接登记的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配套制定党建工作经费支持等系列制度。严格社会组织监管,综合运用年检、评估、抽查审计等多种监管方式,研究建立社会组织异常名录制度,确保社会组织发展得好、管控得住。

七是民政社会服务便捷规范。坚持便民惠民利民原则,在更高层次、更高标准完善民政专项社会事务。提升婚姻登记服务水平。深化婚姻登记跨区办理改革,制定出台撤销骗补结婚证相关规定,推进婚姻登记服务规范化,推进登记等级机关建设,实施婚姻登记信息电子档案制度,婚姻信息管理更加精准快捷。全年累计办理婚姻登记21.4万对。加大殡葬惠民力度。建立基本殡葬服务制度,完善生态安葬补贴激励政策,免费提供6项基本殡仪服务。全面实现殡仪馆与医疗机构太平间彻底脱钩,制定实施《关于公墓墓位价格监督管理指导意见》,殡葬服务市场更加规范。加快发展慈善事业。全面落实《慈善法》,启动修订我市促进慈善事业若干规定。严格慈善行业监管,健全慈善信托专家研判、年报、信息公开、绩效评估等系列监管机制。推进街乡镇慈善救助专项基金全覆盖。加强接济救助服务保障。优化调整接济救助管理体制,健全完善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引入专业社会服务力量,全面提升服务能力水平。

八是京津冀民政协同发展全力推进。对标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市民政局主动担当、发挥牵头作用,推进三地民政政策衔接、信息共享、工作协同。坚持规划引领、统筹协调。牵头建立联席会议机制,联合发布了年度合作清单,第一届京津冀民政协同发展论坛成功举办。研究制定新三年工作计划要点,协同任务更加务实。重点领域合作取得进展。异地养老服务综合试点全面推进,初步实现了“养老扶持政策跟着京籍老人走”。初步搭建三地协调联动的社会组织资源配置平台。联合举办“中华慈善日”大型主题活动。建立社会救助对象经济状况核对信息共享机制,我市长期滞留流浪乞讨人员,津冀异地安置形成制度。区域防灾减灾协同联动机制全面建立,防灾减灾救灾规划实现共同发布。社会工作初步实现三地融合发展。优抚安置、军休服务、社会事务、综合执法等各领域协同合作积极推进。

九是人大政协建议提案高质量完成。全年共完成建议、提案147件。坚持做好建议提案的综合分析、集体研究、分类办理,与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并代表委员沟通、联系,听取本人意见和建议,真实、准确地答复代表、委员提出的问题。

(二)加强自身建设情况

一是坚持依法行政。圆满完成处级领导干部宪法宣誓活动,增强依法行政责任意识。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民政系统法律顾问工作的实施意见》,印发《北京市民政局关于听证职责分工的通知》、《北京市民政局领导干部学法制度》,规范领导干部学法活动。组织新任职人员的依法行政能力测试。印发《北京市民政局行政执法证管理暂行办法》,组织全市民政系统250名新增行政执法人员参加执法岗位资格考试。

二是加强宣传工作。坚持整合资源、创新方法,不断加大惠民政策、利民举措、爱民实绩、为民理念的宣传力度,全面提升民政新闻宣传的质量和实效。抢抓时机做实宣传。围绕民政工作重点和重要时间节点,发挥全媒体作用,务实推动对民政政策、民政改革、民政服务、民政典型的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全年举行新闻发布57场次,接待媒体采访200余次,政务微博发布200多条。政府信息主动公开3000余条,依申请公开102件。坚持深度宣传报道。对养老服务、精准救助、殡葬惠民等重大改革、重要政策,精心组织内容,通过纸媒专版、电视专栏解读、官网同步、微信公众号推送等形式进行深入解读,让群众全方位掌握民政惠民政策。全力推进互动开放。局领导班子成员走进12345市民服务热线形成制度,福利机构开放、殡葬服务单位开放吸引媒体广泛关注,弘扬了民政特色文化,增进了群众对民政工作的理解和认同。

三是保好民政平安。市民政局坚持守土有责,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着力增强红线意识、底线意识,全面扛起民政安全稳定政治责任。创新安全理念,牢固树立新型民政安全观,打破把安全局限于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的传统观念,提升安全意识、扩展安全范围,把管理对象延伸到全行业所有主体,构建权责明确、体制顺畅、制度健全、覆盖全面的民政大安全格局。重点抓好消防安全,按照“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总体要求,全覆盖、无死角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清理、大整治专项行动,及时消除各类风险。维护重大活动安全,围绕重大活动、重大节日、敏感时间全面建立安全稳定会商制度,加强各类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全力确保民政平安。

(三)党风廉政建设情况

一是民政特色党建体系加快形成。市民政局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首善标准,从严抓好思想政治教育、督导考核、品牌创建,初步形成民政特色党建体系。从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班子和队伍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推动重点改革等多个方面,为民政事业发展举旗定向。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意识形态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全面纳入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与党员干部政治培训。拓展学习教育平台,推进现场教学基地建设,健全领导干部上讲台制度,按月组织开展“业务干部学党务、党务干部学业务”活动,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根基更加坚实。建立健全党建督导考核体系。创新“望闻问切”四字工作法,组织召开基层党建工作推进会,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推动解决基层党建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加强考核管理,创新党建考评机制。强化结果运用,把考评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建设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激励约束、问责约谈等的重要依据。建立解决问题长效机制。全面抓好市委巡视反馈意见整改工作,主动开展巡视整改主动“回头看”。集中开展纪律作风大整顿,下大力气解决思想、作风、纪律、履职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更大力度推进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创新开展党建主题活动。坚持正向激励,注重“用身边人教育身边人”,用特色鲜明的主题活动打造民政党建品牌,用先进典型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民政榜样”、“十佳复转军人”等评选表彰活动引起强烈反响;“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做民政为民爱民典范”主题宣讲、“以拼搏为美,向行动致敬”主题演讲等品牌活动,在讲好民政故事、树立民政典型、弘扬民政精神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坚持群团工作助推党建。发挥群团组织优势和特点,成功举办“五月的鲜花——劳动创造幸福”民政职工文艺汇演等系列活动,丰富职工文化生活。精心组织“民政青年改革先锋五四论坛”,开展“脚步为亲、感悟基层”主题实践活动,在一线岗位锻炼成长。

二是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推进。市民政局党委常委会坚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全局纠“四风”、改作风、树新风。健全党委统筹纪检工作机制。强化对全局系统纪检工作的统筹领导,规范派驻纪检工作体制机制,制定局属纪检干部管理办法,配齐配强基层专兼职纪检干部。坚持抓早抓小,综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全程记实制度。创新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机制。集中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督导季”活动,认真组织现场警示教育等“八个一”活动,探索建立具有民政特色的“五廉”机制。健全监督制约机制。落实权力清单制度,公开权力运行过程和结果。紧盯“关键少数”及重点岗位、关键环节,全面梳理基层廉政风险点,修订完善内控制度8项。建立内控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项目电子申报、资金电子审批、资金统发监管,最大限度减少廉政风险。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制定实施《关于从严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十个严禁”》等制度文件,局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深入基层调研形成常态。聚焦重要节日节点,畅通监督举报渠道,联合开展现场检查,有效防止“四风”反弹回潮。扎实推进“为官不为”、“为官乱为”专项治理,针对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等民政重点领域和审批、执法、公共服务等窗口单位,扎实开展自查自纠和专项督查。组织开展“三个基层”主题活动,与基层一线单位结成帮扶对子。坚持把规矩和纪律挺在前面,对违规违纪行为不袒护、不包庇、零容忍。

特此报告。

 

                            北京市民政局

                           2017年1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