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落实“九养”政策 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
|||||
|
|||||
全面落实“九养”政策 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大兴区老龄委 大兴区现有常住人口136.5万,户籍人口72.1万,其中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10.2万,占户籍人口的14%;65周岁以上老年人6.6万,占户籍老年人的65%;80周岁以上老年人1.3万,占户籍老年人的13%;90周岁以上老年人857人,95周岁以上老年人118人,百岁老人17人。 自2010年我市实施“九养”政策以来,大兴区紧紧围绕“大民政”格局,“大民生”服务,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主体、个人自愿”的原则,完善“9064”养老服务模式,积极构建以家庭为基础、居村为依托、政策保障为主导、社会化运作为方向的养老服务体系,并按照以下“四个坚持、四个强化”的工作内容和要求,稳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促进家庭代际和谐和社会稳定。 一、坚持政府主导,强化老龄部门组织协调职能 区委、区政府始终高度重视老龄工作,制定了《大兴区贯彻落实<北京市市民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九养”)办法>的实施意见》,连续三年将落实“九养”政策工作列入区政府折子工程。成立了落实“九养”政策工作领导小组,以区老龄办为牵头单位,民政局、残联、人力社保局、财政局等21家老龄委成员单位根据分工,明确任务指标、完成时限,各部门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形成了为老服务的整体合力。同时,我区对各项为老服务政策的内容,分别制定了具体的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了老龄办在“九养”政策和优待政策落实中的综合协调、督促检查职能,有力保障了政策落地,确保了党的惠老利民政策落到实处。 二、坚持街镇主责,强化养老管理服务中心各项功能 明确各街镇主要领导是养老管理服务第一责任人,建立老龄工作机构。整合街镇社区服务中心、温馨家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资源,打造养老管理服务中心品牌。2012年我区通过专题调研,综合老年人需求,充分考虑街镇积极性、建设条件等因素,市、区、街镇共投入资金近900万元,建成街镇、居村级养老管理服务中心15家。其中,清源街道1+10模式(即以街道管理服务中心为依托,带动10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政府主导管理模式)、观音寺街道公办民营模式、天宫院街道网格化管理模式等,全方位为老年人提供吃、住、行、医疗救助、家政服务、健康娱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等各项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服务效果。 三、坚持居村为依托,强化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 依托居村委会的管理服务职能,建立了网格化的管理服务模式,成立了592支老年人协会组织,会员达20249人;组建了老年活动团队734个、义务为老服务团队230支,有1023名专兼职为老服务人员活跃在基层为老服务的第一线,承担起发放养老券、配送“小帮手”、送餐、助医等多项服务。依托居村网格化管理体系,网格员定期与老年人进行电话联系,根据老年人服务需求,开展送医送药、代买生活用品等服务,对失能、失智、空巢、困难老人实行上门服务。三年来,共计发放养老券4000余万元,开展养老(助残)精神关怀服务1000余场,为2000户老年残疾人家庭实施了无障碍设施改造,配备“小帮手”电子服务器9731部,发放高龄医疗补助25万元、高龄津贴350万元,高龄特困补助145万元,办理老年优待卡7.5万个,全面落实了各项为老服务政策,夯实了基层老龄工作基础。 四、坚持社会主体,强化养老事业产业化发展 我们始终坚持社会广泛参与原则,充分挖掘区域内各类为老服务资源,引导企业、组织、个人参与为老服务。发展各类服务商600余家,“双五百”规范化养老(助残)餐桌32家、托老(残)所32家,心理咨询、精神关怀、法律援助等专业志愿者服务队伍50个,民间非盈利性组织8个,评选为老服务示范单位190家、孝星1896人。区老干部大学被中国老年大学协会授予“全国先进老年大学”称号。以区老干部大学为代表的7所老年大学,目前在校生达1800人,培养了7000余名学员,163名国家二级体育辅导员,成为全区各社区老年活动骨干,为老年人再教育搭建了平台。社会单位和企业积极参与为老服务,96156热线、电子保姆一键通为老年人排忧解难,15分钟便民服务商圈为老年人提供快捷服务,175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同时,积极探索养老服务产业化和可持续性发展新途径,通过协调工商、税务、物价、银行等部门,主动向为老服务企业、社会组织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完善准入、退出及奖励机制,促进养老产业的连锁化运营、品牌化发展。 今年,我们将按照“巩固、创新、全面发展”的工作思路,巩固“九养”政策和优待政策现有成果,在政策扶持、社会参与等方面加大工作创新力度,全面推进社会化运作、产业化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大兴区老龄事业再上新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