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九落实”为抓手,全力推进西城区 社区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创新 |
|||||
|
|||||
以“九落实”为抓手,全力推进西城区 社区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创新 西城区民政局 在市民政局的有力指导下,从2005年起,西城区就把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与培育发展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列入同等重要位置,坚持同时部署、同时落实、同时总结的原则,经过七年多的持续推进,社区社会建设与管理取得了长足进步。到2012年底,西城区备案复核社区社会组织2310个,分布在255个社区,平均每个社区9.06个,每万人拥有社区社会组织18.6个,均居于全国领先水平。更为可喜的是,社区社会组织在西城区社会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的基本做法是“九落实”: 一是抓制度安排落实。在没有经验可循,缺少借鉴的条件下,紧密结合西城区实际,加大政策创制力度,先后印发了《关于西城区进一步加强社区社会组织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西城区各街道建立民间组织服务中心的实施意见》、《西城区社区社会组织管理达标标准》等规范性文件,推出了一系列制度性安排,确保将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纳入政府依法管理轨道。 二是抓体制机制落实。推进建立区、街、居“三级管理”和区、街“两级服务”工作体制。2005年起,区一级先后成立了民间组织服务中心,在街道一级比照成立了民间组织服务中心或社区公共服务协会,由主管主任、科长和专干负责社会组织工作,健全了社区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机制,为实现社区社会组织数量规模突破夯实了基础。 三是抓运作经费落实。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每年从2000万社会建设经费中,专项列支培育扶持社区社会组织经费;区财政每年为区民间组织服务中心划拨10万元工作经费;各街道将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区民政局安排福利彩票公益资金资助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有效改善了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条件。 四是抓调查研究落实。建立了调查研究制度,每年确定重点调研课题,集中人力、集中时间,一抓到底。比如,为有效促进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开展了《发挥民间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调研课题,提出了“社会组织建设与社区建设互融、互动、互利、共进”的理念,为最终建立社会社会组织“三级管理、二级服务”管理格局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一系列高质量调研,推出了一大批理论创新成果,有力促进了科学决策。 五是抓活动场地落实。解决社区社会组织活动场所落实难的问题,要求全区各街道都设立社区社会组织固定活动场所,满足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的需要。比如,月坛街道的“社团楼”,德胜街道的“社会组织促进楼”,都已经形成了品牌效应。此外,动员社会力量扶持社会组织发展取得成效,已有31家体育俱乐部将场地设施无偿提供给社区社会组织使用,政府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补贴场馆运营费用。 六是抓服务民生落实。深化社会组织创先争优工作,动员和引导全区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服务民生活动。2012年,围绕扶贫救助、扶老助残、文体科普等12个领域,29家社会组织,开展公益服务项目37个,投入资金496万元,受益人群达16万人次。 七是抓典型示范落实。坚持“一个组织形成一个特色、一个组织突出一个亮点”的理念,在培育、发现、挖掘先进典型,总结、宣传、推广先进典型中取得了明显成效,涌现除了一大批具有品牌示范效应先进社会组织典型。活跃在金融街街道的“马广明便民服务队”成立20年以来,尤其针对老年人和弱势群体提供便民志愿服务,营造了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推动了和谐社区建设。对于发展成熟的社会服务福利类、公益慈善类社区社会组织,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协调办理了注册登记手续,对社区社会组织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激励作用。 八是抓街道管理达标落实。目前社区社会组织培育扶持已经被纳入区政府对街道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为落实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任务,我们重点加强了考评制度建设,先后制定了《西城区社区社会组织备案细则》、《西城区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管理达标标准》,明确了8项考评内容和30个采分点,对各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管理工作进行了科学考评。通过考评,实实在在推进了街道对社会组织的服务和管理。 九是抓维稳工作落实。始终把维护社会组织稳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注重建立维稳工作长效机制。在街道层面建立了查处打击非法社会组织工作机制,健全了联络员、监督员队伍,形成了民政、公安、安全等相关部门联动工作模式,定期摸排辖区境外非政府组织开展活动情况,为维护西城区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高度重视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西城区社会组织党工委”正在加快筹备成立,力求通过党建工作全覆盖加强党对社会组织的领导,更好的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 从今年起,西城区将启动实施“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助推工程”,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社区社会组织在发展理念、数量规模、培育扶持、形象能力上,迈上新的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