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公开>规划计划
局救灾处五年来的工作情况和今后五年的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2012-10-11 00:00:00 来源: 局救灾处
【字体: 】    打印本页  

 

局救灾处五年来的工作情况

和今后五年的工作思路

  

一、五年来的工作情况

(一)做好度汛工作,推进灾害救助立法进程。每年召开全市救灾工作会议,及时总结和部署工作。汛前均及时下发通知,要求各级民政部门加强防范,增强救灾工作的主动性,树立全局观念,坚持首善标准,层层签定迎汛责任书,健全工作问责制和责任事故追究制,确保度汛工作落实到位。在“7·21”特大自然灾害中提前到位、及时应对、深入灾区查灾核灾部署工作,及时起草相关文件申请救灾资金,迅速制定内部掌握的《关于做好灾害救助及抚慰工作方案》和《因灾倒损农村房屋翻建维修工作方案》,会同市财政局联合召开专题会议具体布署灾后救助工作,加强农村倒损住房排查工作、救灾储备物资和救灾资金的管理,做好数据统计工作,各项救灾和善后救助工作紧张有序地开展。近5年共安排各项救灾资金约8.65亿元,保障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促进了社会稳定。2010年国务院公布《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后,与市政府法制办和局法制处抓紧研究制定《北京市实施〈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办法》的立法项目工作。已初步完成《实施办法》草案和《立项论证报告》的起草工作,并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力争尽快列入我市立法计划。会同财政部门初步拟定了《北京市灾害救助资金管理办法(试行)》。

(二)完善体制,提高应急管理统筹能力。2009年机构改革我局单独设立救灾处,之后多次与市应急办等部门协商,起草了北京市突发事件救助应急指挥部《组建方案》、《应急救助分级标准及响应程序》、《组建方案情况说明》等文稿,广泛征求意见,已获得市领导同意,将与市应急办和市编办协调机构设置问题,并适时提交市编委会研究批准。该机构成立后,将逐步改善各级民政救灾部门机构缺失、职能不清等现状,进一步明确民政救灾的职能定位,提高应急管理和统筹协调能力。

(三)应急援助,完成对口支援地震灾区任务。认真落实市指挥部要求,充分发挥市对口支援地震灾区指挥部救灾办公室牵头作用,协调各成员单位认真履职,统筹安排社会捐赠资金,及时落实援建项目,相关资金全部拨付到位。接受社会各界及审计、监察部门对捐赠资金使用情况的检查,累计接受捐赠款物22.69亿余元。其中,8.78亿元用于援建什邡社会福利项目48个,为灾区重建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确保了对口支援地震灾区工作“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目标的圆满完成。市救灾办获“对口支援什邡恢复重建工作先进集体”,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2007年我市制定《北京市应急援助响应机制》后,共21次启动应急响应,紧急援助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等24个省和自治区(54个省次)共计1.15亿元,有力支援了兄弟省份灾区的抗灾救灾工作。2010819,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在青海西宁市隆重举行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救灾处被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荣誉称号。

(四)制定标准,促进综合减灾社区建设。《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本市城乡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的指导意见》(京政发〔201224号)、《北京市综合防灾减灾社区标准(试行)》已于今年731日下发实施。两个文件在防灾减灾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和资金投入等保障措施和工作标准各方面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必将推进首都防灾减灾工作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同时,下发了《北京市民政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工作的通知》,具体部署今后几年“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市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创建工作。会同北京市紧急救援基金会共同实施了“北京市防灾减灾社区救援体系建设项目”,并在今年全国防灾减灾日活动中,将西城区广外街道作为试点,培训准专业救援人员170余人并捐赠救援队员装备,配备大型救援箱数百个、救援车辆54辆等物资,总价值约1000万元。社区救援队的组建,使社区基本具备了应对突发事件的先期处置和辅助救援的能力,提高了基层防灾减灾工作水平,对促进首都创新社会管理、建立和谐社会将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在“十二五”期间,将在本市1000多个社区开展此项工作,资金投入预计将达到5亿元。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62个社区获得“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荣誉称号。

(五)加强储备,推进灾害信息员培训工作。为确保首都城市运行和应急保障能力,2008年我局向市政府提出了扩大市级物资储备规划。即按照市级集中储备和区县适度存储的原则,以2008年我市常住人口(控制规模在1600万人)1%的规模,总体达到满足安置救助16万人需求的实物储备规模。截至目前,我局已经完成了可应急救助14万人、价值1.87余亿元市级救灾储备物资的采购工作,包括帐篷、睡袋、折叠床、水罐、应急灯等。各区县民政部门也基本完成了可保障千人以上规模的物资储备采购工作。同时,按照市级“一个中心库、四个分中心库”的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工作。

会同市民政教育管理学院,2010年在全国率先完成本市区县和街乡级近400名灾害信息员专业资质培训鉴定工作。并继续完成了5500名社区和居、村委会的灾害信息员培训任务。

(六)开拓创新,增强防灾减灾科技含量。托市政务地理空间信息平台,绘制完成 “北京市社区防灾减灾电子地图”, 20125月12正式启用,在全国首次实现社区应急和防灾减灾电子化运行、网络化管理的目标。在全国率先将社区紧急广播系统应用于社区防灾减灾工作。完成市科委立项的社区紧急广播项目招投标工作,已开展项目试点实施工作,201211月底前实现5-6个社区的安装应用,本市10000户居民家庭将首先得到实惠。电子地图和紧急广播的开发与应用,创新及拓展了我市防灾减灾应急管理工作的管理方式和内容,对建立处置有力、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基层应急管理体系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今后五年的工作思路

今后五年,我市将努力建设以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为核心、以健全灾害救助应急指挥系统和应急预案制度为前提、以提高社区防灾减灾能力为基础和完善救灾物资储备为保障的适应首都社会发展的减灾救灾体系,为推动我市大民政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一)狠抓落实,提升我市防灾减灾水平。贯彻落实《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本市城乡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北京市综合防灾减灾社区标准(试行)》,落实各项任务指标和相关标准。推进“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市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十二五”期间,完成1000个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任务指标,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街乡”和“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区县”的工作目标,构建较为完备的社区救援体系,最终实现全覆盖,全面提升首都防灾减灾水平。

(二)完善机制,壮大救灾工作力量。完善各级救灾工作机构,加快成立我市突发事件应急救助专项指挥部,适时成立北京市减灾委和减灾中心,完善区县减灾救灾机构,壮大救灾工作力量。同时,根据明确的职责分工与相关部门建立顺畅有效的工作协调机制,确保在发生重大灾害时,应急救助工作迅速、有序、高效地实施。继续开展灾害信息员职业资质培训鉴定工作,完成培训13000人以上的目标。

(三)加快立法,促进减灾救灾工作的规范化。推进灾害救助立法工作,尽快出台《北京市实施〈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办法》和《北京市灾害救助资金管理办法(试行)》,规范灾害救助工作管理制度和统筹协调机制,加快本市灾害救助工作资源的整合,形成合力,提高减灾救灾工作的时效性及合理性,推动本市灾害救助工作的法制化、科学化,促进防灾、减灾和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真正实现防灾减灾和灾害救助工作的有效整合与持续发展。

(四)提高效率,加强减灾救灾信息化建设。尽快启动本市减灾救灾指挥系统建设,开发信息管理系统,改善装备和设施;协调有关部门探索建立本市逐级查灾、核灾及迅速报灾的信息通信传输系统。会同北航城市运行应急保障模拟技术重点实验室,搜集国内外相关资料,在完善和优化灾害救助保障体系、研究和优化应急物资储备库网络布局及储备量等5个方面进行专题研究探讨。同时,研究制定“本市救灾捐赠应急机制”、“社会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建议清单”等。

(五)创新管理,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实现“北京市社区防灾减灾电子地图”的整体运行,并不断完善、丰富各项信息内容,提高使用效率,把社区防灾减灾信息平台建设成为集应急管理指挥、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的有效载体;加强应对不同种类突发事件防灾减灾的应急演练,不断修订和完善各级综合防灾减灾应急救助预案,强化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普及,切实增强应急反应能力;开展“社区预警及通讯传播系统”的试点和普及工作,逐步形成市、区县、街乡与社区四级紧急预警广播指挥系统,增加我市减灾救灾的科技含量,创新社会管理,造福百姓,推动我市社区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

(六)统筹规划,推进减灾救灾事业发展。完成起草、制定《北京市综合减灾防灾规划》和《北京市减灾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工作,开展《中国灾害志》北京卷编纂工作,收集各种资料,研究救灾文化历史,把具体工作落实到认真贯彻《关于加快建设大民政文化的意见》精神的具体工作当中。围绕建设大民政文化这个主题,丰富大民政文化内涵,认真发掘赈灾文化,积极推进大民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