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体制机制 民政对象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
|||||
|
|||||
创新体制机制 民政对象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顺义区人民政府 顺义作为城市发展新区,是北京市东北部发展的重要节点。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顺义区民政工作以大民政为引领,深化“亲民、为民、利民”理念,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民政综合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一、创新体制,构建“大民政”工作格局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将民政工作融入全区发展战略,形成“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大民政”工作格局。一是创新工作模式,实现大统筹。整合政府和社会资源,打造覆盖所有民政业务的社会救助、和谐社区、社会福利、社会组织“四大平台”,实现市、区、镇上下联动,委办局横向对接,内外结合,资源共享,提升了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二是创新服务方式,实现大协调。联合卫生、人保等部门,政策对接,全面提升服务效能,实施“民政一卡通”工程,民政对象看病实现即时结算,切实享受到高效便捷服务。三是完善政策体系,实现大保障。按照“调研、试点、评价、完善、实施”的步骤,出台了百余项惠民政策,建立起与顺义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民政政策体系,实现了以决策评价完善政策,以政策保障民生的目标任务。四是融入发展大局,实现大民生。将民政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政府实事、折子和重点工程,累计投入民政事业经费达16亿元。将民政工作纳入区政府考核,形成整体合力,民政事业全面推进。 二、创新机制,实现发展成果普惠于民 结合本地实际,创新完善社会救助、社区建设、社会福利、社会组织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困有优助的社会救助机制。适应城乡发展需求,将更多的低收入群体纳入政策范围,实现低保标准城乡统筹。五年来,累计发放低保金1.1亿元,救助4万余人次。加大医疗、教育和住房救助力度,对患大病且经医疗政策报销后个人负担仍有困难的家庭,给予最高12万元的大病救助,有效解决因病致贫难题;对有子女上大学的低收入家庭,按入学年级的不同,分类给予学费和生活费救助,确保顺利完成学业;对农村低收入群体和优抚对象实施危旧房改造工程,累计翻建1426户,投入资金4433万。二是建立和谐宜居的城乡社区统筹机制。投入1300万元,对197个城乡达标社区实施奖励。率先破解社区用房难题,按照社区人口5000人以下不低于350平米、5000人至1万人不低于450平米、1万人以上不低于600平米的标准,配置社区办公和居民活动用房。率先制定社区用房装修和办公设施配置标准,装修每平米1200元,配置设施每个居委会30万元。加强农村社区服务站标准化建设,通过“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验收。三是建立适度普惠的社会福利保障机制。按户籍老人人口数设立养老事业专项经费,每名老人每年由30元提高到80元,今年总额达到800万元;全面落实“九养”政策,增加“寿星”表彰、养老机构补贴、服务商奖励等内容,老年餐桌、托老所等服务设施实现城乡全覆盖;完善区、镇、村三级养老体系,每百名老人拥有床位达3.2张。退役士兵自谋职业补助、待安置期间生活补助、技能培训标准实现城乡统筹,退役士兵和随军家属安置率保持100%;优抚对象医疗减免比例全部提高到80%以上;加大为部队办实事力度,累计投入资金1亿元,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创建并推广建设农村公益性公墓36家,满足居民基本殡葬需求。四是建立健康规范的社会组织发展机制。完善自律发展、行业管理、联席会议、监督执法等制度,加强社区社会组织的引导和管理,成立6个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社会组织服务民生成效显著,荣获全国社会组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指导工作先进单位。 三、创新理念,推进民政精细化管理 为充分发挥民政部门的骨干作用,区委、区政府明确提出“打通经纬,见物见人,项目运作,指标管理”的工作思路,解决居民生活难题。一是建立全程代理大厅。社区服务管理的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入驻大厅联合办公,通过民政社会救助等四大平台,加大协同合作,形成“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上下联动、左右协调、内外结合”社区服务管理合力,解决民生事业中的瓶颈和制约性问题。二是打造核心指标体系。按照定时、定性、定量原则,以居民实际需求为引领,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成立专题调研组,建立顺义区社区服务管理核心指标体系,实现民生全覆盖。三是完善保障措施。利用96156信息收集反馈平台,建立民生台帐,实施项目化管理,作为区委、区政府制定年度实事、折子和重点工程的重要依据。对于核心指标、民生难题以及重大项目,实施第三方评估,为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提供重要参考。成立社区服务管理领导小组,加强协调运转,提高办公效率,减少居民办事时间。将核心指标纳入区委、政府对各部门的考核,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