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社区服务管理创新 夯实社会和谐稳定基层基础 |
|||||
|
|||||
推进社区服务管理创新 夯实社会和谐稳定基层基础 东城区人民政府 近年来,东城区把建设和谐社区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健全自治体制、加强社区治理、强化服务功能,做到“社情全掌握、矛盾全化解、服务全方位”。和谐社区建设卓有成效,荣获首批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称号。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创新社区管理体制,激发基层自治内在活力 一是构建社区治理新模式。随着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区建设的深入,广大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需求不断提高,激发基层自治组织的内在活力,引导居民群众有序参与,成为急需破解的问题。为吸引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单位、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我区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切入点,构建了“一委三会一站”的社区治理新模式,初步实现了政府管理与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同时,为有效突破基层社会服务管理瓶颈,积极推行网格化管理,将全区17个街道、187个社区划分为589个社会管理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七名网格员,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精确定位、精选定人、精准定责、精细管理”。短短9个月时间内,网格工作人员累计收集社情民意信息8400多件,化解矛盾纷争630余起,排除事件隐患800余起,为民服务办实事6700余件,实现同期信访总量和集体访量的“双下降”,万人和百户发案率均保持在全市最低水平,切实使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二是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率先建立社区社会组织备案登记管理制度,明确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方向,加大培育扶持和保障力度。实施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工程,投资50余万元,引入社会组织专业力量,在居家养老、社区消防安全、绿色环保等8大领域,通过共同开展项目,为社区社会组织提供能力建设、项目管理等支持,提升社区社会组织服务民生的能力,满足社区多元化服务需求。截至目前,全区有各类社区社会组织1465支,参加人数55463人,成为社区服务管理的一支重要力量。三是筑牢社区人才基础。实施社区工作者“素质修养工程”,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的方式,选聘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热爱社区工作的优秀人才到社区工作。通过定期考核社区工作者,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激发热情,鼓舞干劲。积极组织社区工作者到北京大学学习以及赴上海、香港等地考察,拓宽了思路,有效提升了“小巷总理”做群众工作、了解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协调社会关系、为社区成员办实事的能力。 二、发挥居民群众主体作用,共建幸福家园 居民既是被服务的主体,也是服务社区的主体。我区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活动理念,指导社区因地制宜,发挥自身特色,动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活动。一是居民会议常务会全覆盖。以居民会议常务会制度创造性地解决社区居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社区重大事项的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缺位的问题。社区居民会议常务会一般由15人组成,设主任1名,副主任2名,委员12名。经社区居民会议选举产生,与社区居委会任期一致,可连选连任。在社区居民会议闭会期间,授权代表社区居民会议行使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和民主评议职权。居民会议常务会的设立,使居民有了集思广益的平台,多了沟通的渠道,延伸了政府社会服务管理的触角。二是强化居民参与机制。通过“开放空间”讨论、网格议事会、居民议事厅等专业方式,将社区建设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指令性工作模式转变为以居民为主体、自下而上的协商管理机制。2008年11月,菊儿社区首次开展“开放空间讨论会”,邀请居民全程参与讨论决定并成功解决了公共活动地下室的设计、装修、管理、使用等问题,改变了原有“政府买单,居委会卖力,居民不买账”的尴尬状态,降低了政府行政成本,增强了社区自治能力,实现了多方共赢。 三、打造示范社区,深入推进六型社区建设 一是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为丰富社区建设内涵,完善社区功能,提升社区品质,按照“六型社区”标准建设服务设施,在全区实施了“1中心2所4站1圈”公共服务设施标准化建设,即街道建有社区服务中心,社保所、司法所,社区建有社区服务站、卫生服务站、警务工作站和文化站,形成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成区、街、社区三级服务平台,为打造和谐社区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努力提升社区服务水平。依托社区服务站,全方位提供社区再就业、社区救助、社区卫生、流动人口管理、社区安全等系列公共服务。在街道层面率先建立社区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站,与专业社会组织合作,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依托三级服务平台,借助社区信息化服务网络,形成社区行政事务受理、文化体育、医疗保健和生活服务等便民服务体系。居民通过96156社区服务热线,在“拨一拨电话”、“点一点网站”中享受到周到、快捷的服务。社区居民步行不超过15分钟即可解决日常生活服务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