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公开>规划计划
北京市假肢矫形技术中心五年来的工作情况和今后五年的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2012-10-11 00:00:00 来源: 北京市假肢矫形技术中心
【字体: 】    打印本页  

 

北京市假肢矫形技术中心五年来的工作情况

和今后五年的工作思路

 

一、五年来的工作情况

(一)民政为民理念更加牢固,服务工作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认真践行“大民政”理念,充分发挥民政直属事业单位的公益服务职能,取得明显社会效益。一是积极与北京市福彩中心合作,利用福彩公益金160万元,为房山、昌平、平谷、密云、延庆271名肢残患者免费装配假肢295件,使这部分特困肢残人群提高了生活质量,增强了社会参与能力。二是先后为5173名肢残患者装配各类假肢及病理鞋、义眼等康复辅助器具,受到肢残患者的一致好评。三是凭借自身技术力量和高效优质服务,主动扩大服务范围,积极参与浙江省残联组织的“小康工程”,自2008年起已为该省99个地市县肢残人员提供各类假肢共计1300套。

(二)科技创新不断发展,服务能力显著提高。以患者需求为引领,将新产品研发作为提高服务能力的关键环节,加强新产品和制作工艺的设计和研发。五年来,研制开发具有自主产权的4S115型(气动助伸)单轴承重自锁膝关节、4S118型(气动助伸)单轴膝关节等10余种关节和连接件新产品。目前,中心拥有六大类产品,200多个品种,除满足国内患者需求外,70%以上产品远销德国、法国、韩国、香港等32个国家和地区。先后争取市财政专项资金200万元,购置步态软件分析仪等8种专用设备,为装配假肢的患者提供科学的效果分析报告,为假肢装配提供更加科学的数据参数。引进韩国快装型胸腰椎固体矫形器,明显缩短产品制作周期。

(三)人才培养取得新成绩,服务专业化水平在国内保持领先。加强技术人才培养,积极打造人才发展平台。先后有5人取得假肢技师资格,6人取得假肢制作师资格,1人取得矫形器制作师资格。在首届全国民政行业技能竞赛中,1人次获个人二等奖, 3人次获“全国民政行业优秀技能人才”称号。中心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认为《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资格,4名专业技术人员取得了假肢师、矫形器师考评员资格证书。雄厚的技术力量,使中心技术服务能力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2008年第二十九届北京奥组委特别指定我中心,为主火炬手李宁成功研制了空中飞行辅助护具,得到奥组委充分肯定,为北京奥运会成功举行贡献了力量。2011年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组委会再次指定中心,为主火炬手邹世明成功研制了火炬托架,为首都民政部门赢得了荣誉。

(四)规范化管理得到加强,科学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不断强化规范管理力度,产品和服务质量处于国内一流水平。中心质量管理体系连续8年通过北京市中安质环认证中心ISO9001认证注册资格,假肢零部件取得国家商标局签发的“BJP”特有冠名权,中心被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指定为工伤保险辅助器具定点机构,在广大患者和行业机构中享有较高声誉。加大财务成本核算,积极拓展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在人工成本大幅上涨,国外市场受金融危机影响明显萎缩情况下,经济效益取得提升。截止今年上半年,与前一个五年相比,销售收入增长1000万元。

二、今后五年的工作思路

(一)适应首都民政工作要求,加速推动假肢矫形技术中心科学发展。按照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政直属假肢矫形康复机构建设与发展的意见》(民发[2012]7号)和首都民政工作“十二五”规划,把假肢矫形技术中心规划建设成为,与首都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相适应的,具有鲜明公益性的国内一流的假肢矫形康复机构。一是深化经费体制改革。在局大力支持下,力争将中心由现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更改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减轻自身经济压力,更好地履行公益服务职能。二是重新构建基础设施。在局领导大力扶持下,完成现有基础设施的改扩建工程,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开展多元化服务业务,实现基础设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改建后,原址保留管理与假肢装配业务,方便患者就诊和提供服务。在平房工业园区新建假肢零部件及康复器具加工中心,建成国内行业龙头基地。三是加快设备更新换代。积极争取财政支持,购置先进数控加工中心等设备,提高假肢零部件和假肢矫形器制作能力和质量,满足广大患者需求。

    (二)充分发挥民政直属机构开展残障人康复服务的引领作用,拓展公益服务对象范围。一是加强与市残联协调合作,整合资金和患者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公益活动,服务对象范围由现在以肢残人群为主扩大到更多的社会残障人群,使更多残障人享受改革发展成果。二是整合优抚、社会福利、慈善、老龄、彩票和假肢矫形等民政内部资源,建立职能部门牵头、公益经费支撑、服务单位实施的工作机制,统筹安排服务项目和资金开展公益服务。三是加强与其它省市社保、残联部门,以及行业内兄弟单位协作,发挥中心技术优势,积极参与外省市公益服务项目,争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三)逐步改进多元化服务手段,增强服务各类残障人的能力。加强对各类服务群体需求,以及假肢矫形康复用品市场调研,以老年人康复用品作为重点研究项目,通过整合多方面技术和产品资源,逐步实现以假肢矫形器装配、零部件制作等服务为主,向综合使用功能代偿、生活自理、技能训练以及信息交流等辅助器具综合服务发展,不断提高服务特殊群体的能力。

(四)大力加强队伍建设,为残疾人康复工作提供坚实的人力支撑。一是抓好全员思想教育,牢固树立“民本、务实、平等、奉献”的首都民政队伍核心价值观,营造立足岗位争创业绩的氛围。二是抓好干部队伍培养和管理,为保证中心科学发展和安全稳定打下坚实基础。三是抓好技术人才储备,大力培养和引进优秀技术人才,提高服务保障能力。四是建立职工工资福利增长机制,与单位经济实力同步提升,激发全体人员工作积极性和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