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社区报社五年来的工作情况和今后五年的工作思路 |
|||||
|
|||||
一、五年来的工作情况 (一)把握局党委决策,做好大民政宣传。五年来,报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扩大宣传工作主体,形成多元参与、多层次参战、多渠道推进的“大民政宣传”格局,集中力量宣传了全市“大民政”工作的发展成就。在《北京社区报》重要版面开辟了“站在新起点、发展大民政、实现新突破、做好大民生”专栏,对大民政理念进行全方位、大纵深系列报道。与此同时,报社调动各方面资源,主动联系《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社会报》、《北京日报》和北京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北京推出的“大民政”进行了大力报道,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报社全力做好首都民政队伍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报道,对全市民政系统开展的民政队伍核心价值观的各种活动都进行了全程跟踪报道。同时,在《北京社区报》上开辟了“践行民政队伍核心价值观”、“民政一线80后”、“寻找感动社区的小人物”等专栏,设计制作了“践行民政队伍核心价值观”宣传画,并为全局各处(室)做好相关摄影、编辑画册、刊出专版、出版书籍等服务工作。 (二)实现报纸全新转型,构建媒体新格局。2009年,按照丁向阳副市长的要求,报社启动了报纸更名和改扩版的工作,2010年初,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更名为《北京社区报》,实现了由行业报纸向社区报纸的转型,丁向阳副市长为其题写了报名。 报纸发行量从每期5万份发展到32万份,其中2/3的订户为社区家庭,拥有了稳固的有效读者群;报纸发行范围不仅做到本市民政系统全覆盖,而且全面覆盖到全市各街道、乡镇、社区(村)居委会,全国各省市民政系统为了业务交流也都订有我们的报纸;报社员工也从30多人发展到100多人,报社规模不断壮大,报纸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 近年来,为应对市场竞争和各种新兴媒体的挑战,《北京社区报》还逐步开发、建设了自己的新闻网站,并开通手机报,还与北京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96156社区服务热线等媒体建立互动合作,构建了媒体融合多元发展的新格局。 (三)科学调整内部架构,打造新型运转体系。为适应报纸改革发展的需要,根据报社实际工作需要,我们对报社内部机构设置进行了全面调整、优化和完善,共设置10个部门。同时,对各部门管理职位推行竞聘上岗,优化了中层管理团队。 报纸的编采业务运行采取新闻、专题和热线三个采编中心的工作模式。对于重大选题,则由报社总编辑或副总编辑统筹调度编采力量共同执行。基本形成了适应日报发展要求、符合报业运作规律的运转体系。 二、今后五年的工作思路 (一)深化大民政报道,打造全市民生宣传平台。今后五年,报社将充分发挥宣传工作在民政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围绕全市民政系统的中心工作,将报社打造成为全市民生宣传工作的平台。并围绕重大活动和重大主题,切实提高新闻策划能力,通过组织新闻媒体采访团等形式,积极开展大型采访活动、主题采访宣传和集中采访活动,创造性地开展特色宣传,实现带动和推动相结合、引导和塑造相结合,为深化“大民政”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打破体制束缚,实施人才战略。今后五年,报社将通过发布招募信息,刊登招聘广告,招募一批较高层次的新闻专业人才,实现新闻采编、广告经营、报纸发行、活动推广等业务的专业化、规范化、现代化。同时,大胆进行分配制度改革,对所招募的高层次人才,实行按岗位、按贡献定薪付酬的分配制度。在招募人员和现有人员中,挑选德才兼备者担任中高级管理职务。 (三)加强新闻策划,扩大报纸影响。今后,报社将打破陈规,走出新路,对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分析、构思和策划,从多个报道方案中优选出最佳报道方案,有效组织采访、编辑力量,做深入、连续的报道。对报道客体进行充分地发掘、展示和分析,以多条稿件在空间或时间上的组合,使受众从多种角度、多个层面上了解事物的全貌和本质。 (四)拓宽经营渠道,做大广告发行。要抓住市场导入的有利时机,广开渠道,努力做大市场经营。一方面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使《北京社区报》迅速扩大知名度,提升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全面加强与商家的合作,研究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开展招商、招标活动等,吸引客户关注、投资,实现合作共赢。还有,下大力气对北京社区网、手机报等新业务进行开发和利用,做到多元发展,相辅相成,以适应现代传媒的特点和市场竞争的需要。 (五)抓好转企改制,构建传媒集团。我们将以报社转企改制为契机,探索构建民政文化传媒集团。以报社为龙头,充分整合现有民政传媒资源,进行产业化升级改造,不断向市场报纸转型,力争形成报纸、杂志、影视、网站、手机报等多媒体融合、多元化发展的民政文化产业新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