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区划管理处五年来的工作情况和今后五年的工作思路 |
|||||
|
|||||
局区划管理处五年来的工作情况 和今后五年的工作思路 一、五年来的工作情况 (一)适应首都城市发展要求,行政区划调整工作稳步开展。着眼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战略目标,合理布局城市发展空间,不断优化政区规模和结构,先后对部分中心城区和街乡镇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调整后,市所辖18个区(县)减少为16个区(县);街、乡、镇由2005年底的129个街道办事处、54个地区办事处、113个镇、18个乡调整为2011年底的138个街道办事处,增幅为6.5%;62个地区办事处,增幅为14.8%;107个镇,减幅为5.6%;15个乡,减幅为16.6%。街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提升了城乡结合部和新城地区的城市化管理水平,有力地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 (二)坚持依法管理区域界线,平安边界建设有效推进。大力加强行政区域界线的日常管理,继颁布《北京市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办法》之后,又相继制定了界桩修复和委托管理制度、界线标志物确定与测绘工作制度、定期与临时性界线联合检查工作制度、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勘界工作制度。并与首都综治办等十个委、办、局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平安边界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全面规范了界线管理工作,实现了界线管理和界桩管护工作常态化、制度化。2006年和2009年先后2次组织各区县开展了界线联合检查工作,2007年与河北省开展了京冀线联合检查工作,2009年与天津市开展了京津线联合检查工作。为促进界线附近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注重加强政区名称管理,标准化、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为加强我市各类政区名称标牌的规范化管理,组织各区县集中开展了政区名称标牌的清查整治工作,并制定出台了《北京市民政局关于建立政区名称事项评审工作制度的试行意见》,在全国率先建立起政区名称评审工作制度。同时,为协调开展首都地名工作,积极协调市规委建立了地名公共服务工程联席会议制度,并联合牵头开展了地名工作计划编制和地名数据库的筹备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地名公共服务体系,有效强化了地名工作的社会效应。 (四)突出管理服务职能,基础研究和资料编辑出版工作明显加强。2007年,编绘出版了《北京市行政区划图志(1949—2006)》和《北京市行政区划手册》。成为全国第一家出版地方行政区划志书的省市。2009年,又编绘出版了《北京市政区地图集》。该图集集中反映了首都最新行政区划布局和各级政府地域管理现状,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提供了准确、及时的社会管理信息。 二、今后五年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首都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关键时期,今后五年,行政区划管理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适应北京城市发展、建设和管理要求,加强全市行政区划布局研究,推进城市化发展较快地区的街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合理划分城乡结合部地区街乡镇管辖范围,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严格执行政区名称评审制度,挖掘政区地名文化内涵,做好宣传推广工作;加强界线日常管理,深入推进平安边界创建工作,维护边界地区和谐稳定。 (一)加强行政区划基础研究。借助大专院校等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城市发展空间与区划布局等方面的研究,为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打造城市发展的新格局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支撑。 (二)建立健全行政区划调整评估论证机制。按照北京市街乡镇行政区划调整规划,做好各区县街乡镇调整的申报和实施工作,推动首都城市建设健康协调发展。 (三)保护传承发展地名文化。依托北京市行政区划研究会,加强政区地名文化研究,大力宣传地名文化内涵,树立一批政区地名精品,发挥地名和政区名称传承历史文化的功能。 (四)完善地名和区划数据库。建立市、区(县)行政区划资源信息报送制度,实现我市地名和区划数据库与国家库的对接,有效推动行政区划资源的开发利用。 (五)加大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和检查力度。按照民政部总体部署,完成与天津市、河北省行政区域界线联合检查工作;组织开展并完成我市区县行政区域界线联合检查工作;督促指导区县开展街乡镇界线联合检查工作。研究制定《平安边界创建工作考评细则》,积极发挥平安边界创建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职能,推进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的日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六)适时拟制并发布行政区划系列标准地图。根据行政区划的调整变化,积极与市规委合作,拟制发布行政区划系列标准地图,为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群众的工作、生活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