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理念 服务保障民生 做好首都民政工作 |
|||||
|
|||||
创新发展理念 服务保障民生 做好首都民政工作 ——第十二次北京市民政会议工作报告 北京市副市长 丁向阳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市政府作民政工作报告。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认真贯彻全国民政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大民政”理念,充分发挥民政在社会建设和民生服务中的职能作用,努力提高首都民政工作水平。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明确新阶段首都民政事业发展的新思路 五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全新的站位和视野来审视首都民政工作。在传统民政概念中存在着对城市研究的多,对农村关注的少;对点上的事务抓的多,对面上的制度建设做的少;对当前工作抓的多,对未来战略考虑的少;对政府直接出钱办的事做的多,让社会组织参与思考的少;对狭义的民政概念熟悉的多,对社会建设的大问题思考的少。针对这“五多五少”问题,北京市提出了“大民政”理念,促进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使全市民政系统从“送桶油、给点钱、拜拜年”的传统民政做法中解放出来,转而更关注首都民政全面工作和城乡统筹、人群融合、制度建设,通过民政工作促进社会建设与发展。所谓大民政不是做大民政局,而是做足民政内涵。这个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统筹城乡发展。民政工作坚持将工作重心、工作布局不是仅仅放在城市核心区,而是放在城乡统筹上,在政策、制度、资金、设施、人员等方面,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升农村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城乡各项制度并轨,缩小城乡社会发展差距,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五年来,我市已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福利养老金、高龄津贴、养老(助残)服务补贴、优抚对象抚恤补助、义务兵优待金、退役士兵安置、低收入家庭认定、丧葬补贴等政策的城乡同标准、同待遇,城乡居民平等享受改革发展成果,有效促进了社会公平。 二是努力实现不同人群之间的适度普惠。节假日的送温暖、个别人的救助帮扶,都不能从可持续和面上解决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在于从制度建设上入手,从老人、穷人、残疾人、无业人员和农村人,一个一个群体做起,建立群体同标准的制度保障政策,我们叫适度普惠型民生保障体系,以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如“九养政策”、城乡福利养老金政策等,覆盖不同社会人群。 三是强化社会建设与管理职能。社区是社会建设的基础单元,每个单元做好了,全社会管理就好了,因此,提出了新阶段的“六型社区”建设要求,选拔优秀大学生做社区工作者。五年来,遵循社会建设发展规律,出思路、出政策、出规范、出标准,建设首都新型社区,目的是推动首都社会建设发展。从社区建设入手,统筹民政与教育、卫生、住房、社会保障等社会建设内容,完善全社会服务与管理,逐步从民政角度建立起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建设发展新格局。 二、充分倾听民声,研究探索出台民生政策 五年来,全市民政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加快民生领域的政策创制,先后出台了大小共计350多项惠民政策,给全市居民带来了更多实惠。 一是老有所养得以初步实现。实施“九养政策”和老年人优待办法等为老政策措施,全市175万65岁以上老年人实现了免费乘车、逛公园、游博物馆,累计向 52.7万名老年(残疾)人发放养老(助残)券9.4亿元。60岁以上的65万城乡无保障老年人每人每月享受300元政府福利养老金。90至99周岁的老年人每月享受100元的高龄津贴,百岁及以上老年人每月享受200元的高龄津贴,95岁以上老年人就医免费。加大社会办养老机构政策扶持,建设阶段给予每张床位0.8万元至1.6万元补助,运营阶段每收住1名老人每月给予200至300元补贴,全市养老床位由2006年的3万张增长至2011年的8.2万张。 二是城乡保障呈现统筹一体发展。健全低保标准科学调整机制,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从月人均330元、90元提高至目前的520元、380元,朝阳、海淀、丰台、顺义低保标准实现城乡并轨;率先统一全市城乡低收入家庭认定标准,月人均740元,保障了60余万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实现了丧葬费补助待遇城乡同标准。 三是社区建设取得创新突破。创立了干净、服务、规范、安全、健康、文化“六型社区”标准体系,形成了多部门参与、自负其责、齐抓共建的社区建设格局,全市有6个区、7个街道和16个社区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2007年以来,共有7505人通过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水平考试;公开招考7067名社区工作者充实到基层社会管理服务队伍,目前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70%是大学生。社区志愿者队伍达1.5万支、超过75万人。 四是社会组织得到蓬勃发展。出台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社会组织改革试点相关政策,创新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模式,按照“宽审批、严监管”,对工商经济、公益慈善、社会福利、社会服务四类社会组织实行直接登记,审批时间缩短至10天,全市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从6154个发展到7776个,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达到10332个。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开展服务民生行动,全市社会组织共参与公益项目6946个,累计动员社会资金23亿元,1000多万人受益。 三、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扎扎实实为各类社会群体做好真诚服务 民政工作核心是服务。顺应人民群众需要,积极转变服务理念,积极回应需求,主动贴近群众,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提供更加贴心、便捷、优质的服务。 一是为老年人群提供全方位服务。北京有约300万老年人,针对绝大多数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在全市所有社区普遍建立养老餐桌、托老所,解决老年人吃饭难、照料难的问题。为方便老年人、残疾人起居、就医、外出,向全市322个街道(乡镇)配发养老(助残)无障碍服务车,为1.7万户老年人、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设施改造,配备20万台“小帮手”电子服务器。通过发放服务券的方式,大力发展养老服务单位,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在解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专门开通老年人心理、法律服务热线,为老年人提供心理慰藉、精神关怀和法律援助服务,受到了老年人的欢迎。 二是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服务。建成市、区县和街道(乡镇)社区服务中心194个,社区服务站5751个,实现了城乡全覆盖。针对居民的方便、便捷、温馨服务需求,利用新型信息网络服务技术,建立96156社区服务热线,通过拨打一个电话就能提供便捷的服务,经过多次系统升级,目前96156社区服务热线已实现了10秒钟接通,服务项目达200项,参与的社会服务商达5000家,提供上门服务50.8万次。 三是为市民生活提供便捷和公共服务保障。从2008年起,实行周六婚姻登记,全力满足了新人结婚登记的要求。针对特殊节日的结婚登记高峰问题,通过开展提前网上预约、电话预约等系列便民服务,满足了新人在特殊节日集中登记结婚的需求。比如,仅 四、展望未来,任重道远,要攻坚克难 过去五年,首都民政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战略定位相比,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民生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亟待我们下大力气解决。 一是着力解决养老设施布局不合理、供求不平衡的问题。北京市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快,到2020年,户籍老年人将达到400万。目前,养老床位数8.2万张,百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不到3张,与发达国家5-7张有着明显的差距,也与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有较大差距。同时,养老机构布局不合理,郊区“床位闲置”,城区“一床难求”现象比较突出;各项优惠政策扶持不到位,建设用地供应不足,项目审批复杂、周期长,影响了社会力量投资养老机构。既要加快养老机构建设速度,增加养老床位;又要按照政府保基本的原则,促进养老资源的合理分配,提高养老机构的入住率,切实解决“进不去”与“住不满”的问题。 二是着力解决社会组织数量少、能力弱的问题。社会组织是社会建设的重要主体,在加快政府职能转移、完善社会治理格局、激发社会活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本市社会组织发展较快,但社会组织仍然数量少、能力弱,缺乏品牌社会组织;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还比较分散,向社会组织转移的职能有限。对于一些新型社会组织存在监管空白或监管不到位,部分社会组织组织运作不透明、不规范等问题。要创新发展理念、完善扶持措施、提高建设能力,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快速发展。 三是着力解决社区管理服务水平低的问题。北京作为特大型城市,社区的类型复杂、居民层次多样,如何把社区建设好、管理好,把社区居民服务好,把社区的矛盾调处好是一大挑战。目前,社区的基本服务体系还不完善,社区的物业管理、停车和公共环境等群众关注的问题还未能很好解决。如何搭建好社区综合平台,统筹各方资源,把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服务管理职能有效落实到社区,需要进一步研究。 四是着力解决城乡统筹不到位的问题。近年来,我们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各项民生政策基本实现城乡一体。但是一些具体标准、服务体系、设施建设方面城乡还存在差距。比如,还有部分区县城乡低保标准未能做到城乡一致;农村地区养老服务体系尚不完善,老年人的就餐、托老等服务很难满足;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明显落后于城市。在推进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进程中,民政工作要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到“十二五”期末率先实现民政事业城乡一体化。 五、抓住机遇,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政工作,首次印发了《关于加强首都民政工作的意见》,首都民政事业进入了深化发展的新阶段。要牢牢把握机遇,全面深化大民政建设。 一是完善共建共享的社区治理模式。社区是城市的缩影,做好社区工作,就等于做好了社会建设的许多工作,就能使政府的为民利民政策进入家庭,落实到每个市民身上。社区工作包括社区建设、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要以“六型社区”为抓手,加强社区建设,全力打造环境整洁、管理规范、服务完善、安全稳定、健康幸福、文化繁荣的和谐社区。 二是构建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应对人口老龄化,要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要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政府各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民政部门要统筹协调。另一方面,要扩大社会参与,出台土地供应、税费减免、信贷支持、市场准入等综合配套优惠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培育一批养老服务行业组织和龙头企业,促进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共同发展。 三是构建便捷高效的基本社会服务体系。基本社会服务是民政工作的重要内容,检验民政工作做得好坏的重要标准,就是为百姓服务得周到不周到、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完善基本社会服务体系,主要体现在养老、助残、救助、社区服务这些基础事务上,要完善规划、标准和相关政策,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 四是构建切实有效的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体系。政府要舍得“放权”,把一些事务性管理工作、适合通过市场和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以适当的方式交给社会组织,政府要在资金、政策、人员、场地等方面,给予社会组织大力支持,加大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力度,使他们真正成为社会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 五是加强民政队伍建设。加强首都民政事业,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民政队伍。民政系统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创新上有更大的作为,提高自身工作水平和素质能力,密切关注民生,坚持多出惠民政策、多做利民实事,把百姓需求服务好、满足好。特别是要采取有力措施配齐配强基层民政工作队伍,确保各项民生政策落实到位。 同志们,我们一定要不负重托、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把首都民政工作做得更好。 |